工程項目管理系統(tǒng) | OA系統(tǒng) | ERP系統(tǒng) | 工程項目管理軟件 | 裝飾管理系統(tǒng) | 簽約案例 | 購買價格 | 在線試用 | 手機APP | 產品資料
X 關閉
項目管理系統(tǒng)

當前位置:工程項目OA系統(tǒng) > 建筑OA系統(tǒng) > 項目管理系統(tǒng)

都江堰廣場:一個敘事場所

申請免費試用、咨詢電話:400-8352-114

摘要:土人景觀的都江堰廣場設計,運用當地深厚的創(chuàng)作素材,以水和鄉(xiāng)土景觀作為設計語言,講述了一段古老的歷史。Mary Padua 教授對這個以2000多年灌溉歷史為背景而設計的水文化廣場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評介,尤其回顧和分析了該項目對當代景觀設計學中水元素的運用,以及它在場所營造和城市再生方面的意義。認為該廣場創(chuàng)作出了一個用當代景觀語言講述都江古堰、地域歷史、當地百姓和民間傳說的現(xiàn)代人文景觀。
關鍵詞:都江堰;鄉(xiāng)土景觀;歷史;水文化廣場

Abstract:Dujiangyan Square which was designed by Turenscape tells an ancient story by creating a narrative landscape and water element, inspired by the vernacular landscape. Prof. Mary Padua evaluated thoroughly the design of the square with a background of 2000 years history, especially reviewed and analyzed the use of water as a design element in contempor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a discussion of the project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place-making and urban regeneration. This square is the place to tell a story—create a contemporary narrative landscape that portrays the history of the nearby Dujiangyan Irrigation Works, the region, its people, and folklore.
Key words:Dujiangyan; native landscape; history; water culture square

  1 文化/歷史背景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會成都西北60km處,在古代中國意為“首府河大壩”,它是公元前3世紀中葉(戰(zhàn)國初期),在歐亞大陸東半部建造的一個巨大的、經過仔細規(guī)劃的公共工程①。

  2000多年來,都江堰仍在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這個巨大的基礎設施建設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已被公認,并于2000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一成就已經成為了當地人民每年值得慶祝的節(jié)日性事件[1]。都江古堰以及有關她的民間傳說、神話和風俗習慣為 “都江堰廣場”,提供了深厚的創(chuàng)作素材和靈感。如今,這一廣場已成為都江堰市新的城市公共開放空間和標志性景觀。

  從設計說明中,可以清晰地知道都江堰廣場的設計靈感來源于當地的都江古堰。而且,土人景觀也沒有忘記借助當地的農業(yè)遺產為其作品中的水系、雕塑設計產生相應的靈感。參考“竹籠”在都江古堰中的使用,土人景觀在其作品中甚至創(chuàng)造了新的設計語言。這座城市本身具有的社會和文化肌理在土人的設計作品中得到了深刻體現(xiàn)。這些借鑒于不同層面的元素在整體作品中的有機使用,使其成為獨特的富于內涵的設計景觀(圖1)。

 

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vspace=5 border=0>圖1廣場總平面

 

  2 評論分析

  都江堰廣場取代舊有的臟亂之地,成為都江堰市新的標志性景觀,她占地11hm2,當地政府部門的目的是使其成為城市再生計劃的一部分,其他要求可以概括為:
  ·城市中心地帶景觀的提升;
  ·供當地居民使用的公共空間;
  ·與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古堰建立有機聯(lián)系;
  ·成為旅游景點。

  土人景觀的設計方案在1999年的國際設計競賽中脫穎而出。他們的設計方法源于他們的設計哲學,通過地域、場所以及眾多相關聯(lián)系中尋找設計線索。特別是土人景觀從其掌握的素材中發(fā)現(xiàn)并捕捉到了這塊土地的本質并因此講述了一個故事——創(chuàng)作出了一個用當代景觀語言講述都江古堰、地域歷史、當地百姓和民間傳說的現(xiàn)代人文景觀。

  空間上,場地本身受到以下諸多因素的制約:
  ·主要的車流道路交叉分割地塊,
  ·穿越場地的水渠的位置和形態(tài)是不準改動的,
  ·現(xiàn)有水渠將場地分割得支離破碎。

  把這些制約因素視做設計的機遇,著重探索如何通過設計使場地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產生新的場所個性——“場所性”。在這個設計中,場地被定性為公眾開放空間,這是當地政府的要求。

  通過建造下穿式通道,解決了被城市主干路分割的南北場地的連通問題。利用鄰近水渠的豎向高差,設計了水系通道;為增強親水性,在廣場中引入了溪流;為弱化廣場被水渠強行分割的視覺效果,在設計策略上采用新象征語言,通過雕塑和水平元素的設計,建立廣場的整體性。

  在“中心”或“視覺焦點”處設計了規(guī)則的幾何式景觀。設計作品的中心是一座30m高的石雕水塔,其意義是喚起當地民間傳說和神話中對岷江水神的記憶,并因此形成視覺地標。同時,借用幾何型廣場的設計,讓人回憶起“竹籠”和毛石在都江古堰中的應用。一條豎向軸線,從中心雕塑一直延伸到廣場的南邊界, 它由30m的主雕、3個較短的塔和一條線性石廊(導水渡槽)組成。引入了一條蜿蜒的小溪,纏繞在藝術化的導水渡槽的腳下,參觀者可以與水親近互動。

  從這個設計作品的物質屬性來看,土人景觀為當地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新的景觀形態(tài)。在這個巨大尺度的公眾開放廣場中,通過各種不同的“戶外房屋”和亞空間,形成5個各有特色的區(qū)域??臻g的多樣性和作為場地邊界的江水的波濤聲,是這個廣場所能給人的整體印象。貫穿整個場地的水的設計,是該作品中最突出的元素,也是廣場最與眾不同之處。這個設計作品讓人回想起Lawrence Halprin(勞倫斯.哈爾普林) (1916~ ),20世紀加里弗尼亞的景觀設計師,他在許多美國西部的設計作品里都有對水的使用,比如華盛頓州西雅圖市的高速路公園、俄勒岡洲波特蘭市的Lovejoy噴泉以及加利弗尼亞州三番市的Levi Strauss 廣場等等②。

  2.1 5個區(qū)域(圖2)

 

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vspace=5 border=0>圖2五個區(qū)域

 

 ?。?)序曲/仟陌
  作為從市內進入廣場的南門戶和主要入口之一,“序曲”或稱為進入廣場的南入口部分,為這個新的廣場中隨后經歷的一系列步行空間和場景的展開設定了一個舞臺。就像音樂中的音階一樣,這個公共入口空間起到了引導整體設計中其他空間的作用。這是一個安靜的前院,由一些方塊狀的、令人心曠神怡的綠地構成,從某些角度看過去,這塊幾何化的方格網綠地使人產生比實際擁有更大綠地面積的印象,甚至可以聯(lián)想到附近的農田。在你的視覺畫面中,恒定不變的是場地中心高聳的石塔主雕。在這個令人激動不已的作品中,這個序曲空間尺度不算大,但它卻起到了作為水景區(qū)的起點和指向作用(圖3)。

 

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vspace=5 border=0>圖3序曲阡陌

 

 ?。?)楠木園
  楠木園內楠木樹整齊排列的種植方式,使人聯(lián)想到附近農田中整齊排列的果樹。這個地塊的特性也會使人想到它所在地域的農業(yè)傳統(tǒng)。在楠木園中有多種觀看河水的角度。沿著楠木園的一側放眼望去,視覺焦點處的雕塑凸顯于場地的中心。楠木園的“邊界”是由導水渡槽的石質漏墻定義的, 漏墻從南邊的地平,斜向向北延伸,終結于30m高的石制水塔(圖4)。
 

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vspace=5 border=0>圖4楠木園


  漏墻是步行者在不同地塊間穿行的“屏風”,也是不同空間之間的過渡。漏墻這種形式的設計靈感來源于都江堰大壩的竹籠(圖5)。楠木園靠近城市一側則是城市的肌理,北部邊緣的一側就是與主雕和水景相結合的下沉式廣場。

 

 

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vspace=5 border=0>圖5楠木園中的漏墻

 

 ?。?)水景區(qū)
  都江堰廣場的高潮景觀是坐落在中央位置的水塔。它是一座30m高的規(guī)則式雕塑,漏刻的斜向網格肌理,象征都江堰水利工程中用來裝卵石的竹籠,或許可抽象點說,它好像在回應著從都江古堰傳來的水聲。雕塑下水池中的紅色卵石讓人想其岷江中的河卵石(圖6)。 對廣場的使用者——人民大眾來說,他們能否理解這個設計作品中的象征意義?或者說作品本身能否使大眾對多種水元素使用的設計進行思考并因此陶醉于當地的歷史?白天,各時段的廣場使用者證明了設計作品的成功,甚至在四川10月陰冷的天氣里,廣場仍然有大量的人流;晚上,許多人們在廣場中散步,并把中央水景雕塑(水塔)作為背景拍照。

 

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vspace=5 border=0>圖6水景區(qū)水塔

 

  中央水塔中流出的水匯入小溪,沿著線形漏墻蜿蜒流淌。花草樹木順小溪邊沿生長,產生與主體雕塑周圍的硬地景觀完全不同的景觀體驗。 視覺焦點景觀南面是一組網格狀噴泉,涌泉、霧噴等,為太極拳的晨練者創(chuàng)造出一幅超現(xiàn)實的奇妙的場景。圍繞廣場,將有大量建筑以這個廣場為前景興建,使廣場更加奪目動人。同樣,一旦將來其周圍出現(xiàn)新的建筑物,下沉式水廣場的設計意義將會越來越多地得到體現(xiàn)。

  (4)盒子
  廣場東北部桂花林和林下的多個圍合空間是整個廣場的另一個興趣點,它為人們觀賞水景、集會活動或即興表演提供了場所。那些方形的圍合空間,為人們游憩休閑提供了理想之地。向前走是用樹叢和巨石構成的有趣的小型私密空間,這似乎為人們追憶那個古老的水利灌溉工程提供了一個場所。 我覺得這里特別有意思,因為這里能聽到兩側河水的浪濤聲,觀賞水的洶涌澎湃,這些巨石正來源于它們之中,真是一個奇妙的空間。大樹提供了充足的蔭涼,讓人體驗到在大自然中的享受(圖7)。

 

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vspace=5 border=0>圖7盒子空間

 

 ?。?)綠與藍的對比區(qū)
  “綠與藍的對比”區(qū)域位于廣場的西南部,它實際上是個隱喻,比喻的是農業(yè)和都市生活之間的對比。大面積的綠地被視做農業(yè)的象征符號時,它與附近包括露天舞臺、金色天幔和更多城市化硬質景觀形成強烈對比(圖7)。城市化部分的區(qū)域經常被用做太極拳的場所和其他娛樂形式開展的地方。公園將有機地融入到城市肌體之中,從這個意義來說,這一區(qū)域的設計是成功的。

 

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vspace=5 border=0>圖8綠與藍的對比區(qū)的金色天幔

 

  每一個區(qū)域,都有多樣化的空間,有充足的面積供人們散步和聚會;在設計的尺度方面,人本身是參照體。對軟景觀和硬景觀的區(qū)域進行系統(tǒng)設計,合理分布。水元素被進行多樣化地運用,豐富多彩的水景觀設計貫穿其中,包括幾何水池、流線形的小溪和各種噴泉。附近河流中的水浪聲在各種不同地塊之間形成了有趣的聽覺聯(lián)系和背景,土人景觀在其細致的設計中能使這種感覺獲得最大的體驗。

  2.2 場所的營造和城市復興

  水作為主導景觀元素,其設計靈感來自都江古堰的啟示。勞倫斯.哈爾普林(Lawrence Halprin)從當地的高脊山脈(High Sierra Mountains)山區(qū)獲得靈感,這種靈感僅僅用于跌泉的設計。他的公園和廣場的其余設計中都是將水作為景觀焦點來使用的[2]。他的城市公園廣場設計與當地的城市肌理是緊密聯(lián)系的,但并沒有浸透當地的文化內涵,然而,土人景觀的設計卻深刻地蘊涵了當地的文化。

  都江堰廣場的設計被地域場所的文化氣息和鄉(xiāng)土氣息所強化。這個設計作品與鄰近河渠中奔騰的水流、浪濤聲和各種設計元素有機地融為一體。水元素的引入和所有土人景觀引入的設計形式:霧噴泉、主雕塑、小溪、下沉式水廣場等等,構成一部交響樂,謳歌著都江古堰的水利盛事。

  水元素的使用和當地現(xiàn)有的關聯(lián)背景使這個新的城市公共空間具有強烈的個性。這個最新創(chuàng)造的個性,昭示了作為景觀設計師和城市設計師的一個重要職業(yè)重任:場所的營造。這個新景觀為城市的建筑物和都市風貌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景觀背景,并大大增強了城市本身的特色。都江堰廣場的戰(zhàn)略地位為城市再生提供機會,并在使都江堰成為國際旅游目的地的努力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本文圖片由北京土人景觀規(guī)劃設計研究所提供

注解
①See Chapter 5, Ancient Sichuan and the Unification of China, by Steven F. Sage for a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of the Duijiangyan inception and relationship to land reform, endeavors in war and agriculture.
②See Chronology in Lawrence Halprin: Changing Places

作者簡介:
(美)瑪麗.帕多瓦(Mary Padua)香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在成為全職教授之前,曾在美國加里弗尼亞,香港的政府部門和私人事務所從事景觀設計和管理達二十多年。1978年獲加州伯克利大學景觀設計學專業(yè)學士學位,1984年獲加州洛杉磯分校建筑學與城市設計碩士學位。研究興趣包括當代景觀設計和城市環(huán)境中的鄉(xiāng)土景觀。

譯者簡介:
劉 君 /1980年生 /女 /四川成都人 / 四川行政管理學院旅游專業(yè)畢業(yè) / 就職于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從事翻譯與國際聯(lián)系工作。

參考文獻:


[1] Baker, Alan R.H. 1992. Introduction: On Ideology and Landscape. In Alan R. H. Baker
and Gideon Biger, Eds, Ideology and landscape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Fried, Helene 1986. Lawrence Halprin: Changing Places. San Francisco Museum of Art,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發(fā)布:2007-07-29 11:21    編輯:泛普軟件 · xiaona    [打印此頁]    [關閉]
相關文章:

泛普項目管理系統(tǒng)其他應用

項目管理工具 禪道項目管理軟件 夢龍項目管理軟件 微軟項目管理軟件 裝飾管理系統(tǒng) 裝修預算軟件 項目計劃軟件 項目進度管理軟件 軟件項目管理工具 材料管理軟件 工程項目管理軟件系統(tǒng) 項目管理系統(tǒng) 施工管理軟件 建筑工程項目管理軟件 工程管理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