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項目管理系統(tǒng) | OA系統(tǒng) | ERP系統(tǒng) | 工程項目管理軟件 | 裝飾管理系統(tǒng) | 簽約案例 | 購買價格 | 在線試用 | 手機APP | 產品資料
X 關閉
工程項目管理軟件系統(tǒng)

當前位置:工程項目OA系統(tǒng) > 建筑OA系統(tǒng) > 工程項目管理軟件系統(tǒng)

禪宗思想與文人園林

申請免費試用、咨詢電話:400-8352-114

 鐘國的古代思想體系,具有非常實用的功能。儒道佛互補是古代思想理論的精髓,它以儒家思想為主,倡導入世,而又以佛、道思想為鋪,構成了一個復雜開放的互補系統(tǒng)。士人們可以在這個系統(tǒng)中各取所需,謀求當官者可用孔孟之理來勉勵求進,而圖求隱逸者亦可從老莊禪道里尋求慰藉。禪宗學說及道家思想是人士精神世界的另一組分部分,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補充,二者皆注重內省、拒絕物欲誘惑。這些正好能給予失意之士以精神上的慰藉。

一、佛教禪學與中國禪宗
  佛教首創(chuàng)于印度,其教祖釋迦牟尼開創(chuàng)的原始佛都基本教義是“四諦”、“八正道”和“十二因緣”,其核心內容是現實世界的苦難和解決苦難的方法。其次,又從緣起思想出發(fā),提出了“諸行無?!?、“諸法無我”和“涅?寂靜”的學說。后人把原始佛教的修持,概括為戒、定、慧三學等。

  釋迦牟尼圓寂以后,佛教內部由于對戒律和教義看法的不同,先后形成許多派別。其中大乘佛教的兩個主要派別之一為瑜伽行派。瑜伽行派是強調瑜伽的修行方法并以瑜伽行總括全部佛教教義而得名,瑜伽行派認為人所認識的一切現象都是由人們的認識主體即“識”所變現出來的,提出了“萬法唯識”和“三界唯心”的理論。

  瑜伽為佛教修行的方法之一。yoga一詞源于動詞字根yuj,意為給牛上軛,引申而有連接、接合等含義。佛教用以表示總攝修心、修慧的法門。

  禪學中有五法門和四禪定,五法門既為調息、不凈、慈悲、因緣和念佛。調息既讓修行者靜數呼吸,排除雜念、集中注意力進行默思瞑想;不靜通過觀察不潔凈之物,靜思其變化因由,以抑制內心欲望的擴張;慈悲則為觀察美好的事物,求得歡愉寧靜的心境,以抑制內心的忿怒、嫉妒、仇恨;因緣是對一切事物都用理智、冷靜的態(tài)度來分析,求得正確的解悟,用理性來戰(zhàn)勝欲念的產生和行為的偏激,念佛則通過觀想佛的姿態(tài)、贊頌它的名號,以擺脫恐懼、戰(zhàn)勝欲念,以達到清靜平和的心境。四禪定就是坐禪修行的四個階段。在“初禪”階段,能排除煩惱欲望的干擾,得到一種從煩囂的現實中脫身而出的喜悅; 在“二禪”階段,這種喜悅逐漸純化,成為身心的一種自然屬性;在“三禪”階段,這種還帶有外在物色彩的喜悅消失了,只留下內在的、純凈的、自然的樂趣,一種平靜適意的樂趣,而到了“四禪”,這種樂趣也歸于無有,人達到了無欲無念、無喜無憂的境界,得到了澄澈透明的智慧。

  佛教傳入中國后,禪學或修禪思想一直得以廣泛的流傳,在東漢至南北朝時曾譯出多種禪學經卷,使禪學成為相當重要的流派。梁普通年(公元520—526年)中,南天竺菩提達摩渡海東來,先后到洛陽等地弘揚禪法,因其禪法不為當時佛教界所重,乃入少林寺安心壁觀,以“二入四行”禪法教導弟子慧可等,慧可師從達摩六年,得《楞伽經》四卷,后傳法于僧璨。僧璨受法后隱居靜坐,秘不傳法,唯有道信侍璨九年,得其衣法。道信主張“坐禪守一”,并傳法于弘忍。弘忍世稱五祖,幼年隨道信出家,傳承道信衣法,聚徒講習,受法者達七百余人,當時稱為東山法門,其“蕭然靜坐,不出文記,口說玄理,默授與人”的作風,開創(chuàng)了中國佛教特有的禪風,對后來禪宗發(fā)展影響甚大。著名弟子有神秀、慧能、慧安、智洗等。道信另一弟子法融橫出一枝,在金陵牛頭山開法,世稱其法系為牛頭禪,但傳數代而絕。

  據說當時弘忍為選嗣法弟子,命大家各作一偈以呈見解。神秀作偈為:“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焙肴陶J為“未見本性”。慧能亦作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焙肴陶J可,并秘密傳以衣法,為第六代祖。慧能得法后南歸創(chuàng)立南宗,神秀于弘忍圓寂后弘禪立北宗,南宗遂成禪宗正統(tǒng),慧能宗風獨尊天下,神秀北宗則門庭寂寞,傳不數代即衰亡。

  禪宗是中國佛教的一個宗派,以用參究的方法,徹見心性的本源為主旨,故又稱佛心宗。禪宗提倡心性本凈、佛性本有,見性成佛。即人人本來具有的心性,以徹見此心性而成佛。其依據主要來源于達摩的“二入四行”學說。達摩的禪法是圍繞著“安心”而展開的,把入道的途徑分成“理入”和“行入”兩種,合稱為“二入”。“行入”又分成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與稱法行,故稱“四行”。理入是憑借經教的啟示,深信眾生同一真如本性,但為客塵忘想所覆蓋、不能顯露,所以要令其舍忘歸真,修一種心如墻壁堅定不移的觀法,掃蕩一切差別相,與真如本性之理相符,寂然無為。四行即根據這個道理來發(fā)起行動、泯冤親愛等苦樂得失,無所愿樂,無所貪求,安心無為,任運與法性之理相稱而行,屬于修行實踐部分?;勰芾^續(xù)這一學說,在《六祖壇經》里主張舍離文字義解,直徹心源。認為“于自性中,萬法皆見;一切法自在性,名為清凈法身?!薄耙宦勓韵麓笪?頓見真如本性?!碧岢隽恕凹瓷沓煞稹钡摹邦D悟”思想,也是禪宗的根本思想。

  達摩說過“安心無為,形隨運轉。”慧能也說:“但行直心,不著法相?!焙笫蓝U家便把這種禪的意味滲透在人的日常生活里,使它構成一種隨緣任運的態(tài)度。

二、士人與南禪宗
  中國人對佛教思想的接受并非完全被動的,而是經過一番思考、選擇,使其朝著中國化的方向發(fā)展自東漢安世高譯經始,印度佛教大、小乘各宗派的思想便陸續(xù)介紹到中國。安世高傳譯的主要是小乘經典,另有支婁迦?—派則系統(tǒng)地介紹了大乘佛教思想。小乘佛教宣傳六道輪回,因果報應的思想最早在中國佛教徒中引起反響,但即興即滅,影響很快就消退了。相反,大乘佛都則滋生繁茂、源源不斷,成為中國佛教的正統(tǒng)和主流,應該說,中國佛教徒作出這樣的抉擇,并非偶然,任何一種外來文化的移植,首先都必須得到本民族知識分子的認可,經過他們的選擇、吸收和傳播,才能在這個社會里站住腳跟,因為知識分子是民族文化的主要傳承者。大乘佛教自利利他,濟度眾生,“入世”、“救世”的思想,和中國士大夫經世濟民、兼善天下的傳統(tǒng)如出一轍。這就是大乘佛教思想得以在中國發(fā)揚光大的深層原因。在中國佛教走過的思想歷程中,大致經歷了漢魏兩晉“比附黃老,迎合玄學”的階段;南北朝“學派林立、異說分呈”的階段;以至隋唐“融合貫通、判教創(chuàng)宗”使中國佛教思想臻于成熟。爾后士大夫階層選擇了禪宗,強調“自覺”、“頓悟”,不離日常生活。底層民眾則選擇了方便易行的凈土宗,提倡稱名念佛,死后往生西方極樂凈土?!懊跉w禪、禪凈一致”逐漸成為后期佛教思想的主要特征。

  唐代初期,自唐太宗實行“貞觀之治”之后,唐王朝的鼎盛時代開始了,富裕風流、無憂無慮的生活環(huán)境,開放流暢的中外文化交流、自由開明的仕進方式,自由自在的言論條件,使整個社會處在一種恢弘自豪、開朗奔放的氣氛之中,文人士大夫們心中充滿了事業(yè)上的自信心,蘊積著建立功名的熱情,孔子積極入世的思想,成為士入處世的主導思想,對現世成佛,坐禪苦行,求得解脫,當時的士大夫們是不太感興趣的。

  然而安史之亂的鐵蹄,使士大夫們從生活的巔峰跌入萬丈深淵,世界在士大夫們面前變得狹小黑暗。這時,他們并不是用更真切地、清醒理智地頭腦面對現實,而是失望地轉身逃避現實,在彼岸世界里尋找寧靜與樂趣,“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閉”的悠哉游哉,深得士大夫階層的歡心,當然,佛教這種揭制情欲、甘守淡薄的日子是何等折磨人。難使士大夫們完全信服,投向彼岸。北宗禪也要漸修坐禪,“藏六如龜,防意如誠,”同樣使內心竊羨榮華、留戀享樂生涯的士大夫們難以做到。

  南禪宗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說,投合了士大夫們的心意。盡管南宗禪也要人實行禁欲主義,但這種禁欲主義并不嚴格。相反,因為它既不坐禪,又不苦行,也不念佛念經,所以只不過是一種更為高雅的生活方式而已。恬樂山水之趣,無拘無束,悠然自得,正是士大夫夢寐以求的境界。成佛了道只須頓悟不須坐禪,如此簡單便宜,士大夫們當然趨之若騖,樂意相從了。因此,南宗禪受到了士大夫的一致推崇,“四方學者云集座下”,“上而君相王公,下而儒老百氏,皆慕心向道?!?br />
三、士大夫人生哲學與文人園林
  在封建社會出仕做官是士人們追求人生理想和價值的根本出路??鬃铀缘摹皩W而優(yōu)則仕”,成為中國古代千古不變的金科玉律,人生價值的首先體現在于是否能進入仕途成為官僚機構中的成員。士人有了功名,等于說有了當官的資格。而當上官,便有可能建立功業(yè)。不管其求仕目的是為了滿足個人私欲,獲得金錢、美女、權勢等東西,還是胸懷理想,為了濟世拯民,都必須通過得到功名擔任官職來使夢想成真。

  毫無疑問,在任何時代,總會有許多有任職資格的士人被排除于官僚機構之外,倘若不能進入官場,那么這些士人將是不幸的,因為其人生理想無以實現,人生價值亦無以體現,為出仕而作的各種努力也是徒然無益的。對于大多數士人來說,進入仕途已不容易,進入仕途之后要想青云直上,獲取高官厚祿更非易事。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向來是中國士大夫人生哲學的基礎。士大夫既受到禮子儒學中殺身成仁、克己復禮的影響,也受到老莊和禪學中的修性、退隱、追求自在適意的人生觀之熏陶。中國士大夫的人生哲學分成兩個部分,入世與出世、進取與退隱、殺身成仁與保全天年。士大夫一方面與社會發(fā)生了關系,投身于社會,以有限的人生與社會盛衰相連,同時也是為了爭取更大的欲望得以滿足。當社會和時代給士大夫們創(chuàng)造了外在的理想追求和內在的欲望滿足的可行之路時,儒家人生觀的積極面便開始占據主導地位。反之,士大夫則避開社會的盛衰興亡,退歸自己的軀殼之中,自我陶醉于有限的滿足之中?!皳谌?依于老,逃于禪”成為文人士大夫的一種精神生活模式。

  追求人世間的享受與保全個人始終在士大夫心中并存。當他們身居廟堂、金殿對策、掛花游市、建功立業(yè)時,心中也念叨著“少年早欲五湖去,見此彌將鐘鼎舒”,暗自羨慕著功成身退的范蠡、張良,吟哦著“永憶江湖歸白發(fā),欲回天地入扁舟”,而他們住在山間的茅屋中,聽著山溪潺潺,吟風蕭月,陶醉于大自然中時,也會常常貪婪而羨慕地向著塵世?望,金錢、美女、地位、聲望始終不曾對他們失去誘惑力。

  魏晉時期,戰(zhàn)禍連綿,動亂不斷,士大夫階層在社會現實的無情打擊下,政治報負難以實現,處于朝不保夕的境況中。許多士大夫對現實生活采取了超然的態(tài)度。追求老莊無為浪漫、逍遙悠游的隱士生活方式,雖然不都吃齋念佛,但對老莊和佛學有著濃厚的感性,奉其為圭臬,熱衷于山水間的靜思默想,退隱山林,游山玩水,以詩酒琴畫為樂。東晉詩人陶淵明在當時“真風告逝,大偽斯興”的昏暗年代里,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回歸故里,以躬耕治園自娛,這種清悠閑靜的生活追求,深為士大夫們所仰慕,田園式的生活成為他們效仿的榜樣。如唐代的王維、宋代的蘇軾、元代的黃公望、倪云林、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的漸江、八大山人等。被推崇為文人畫的開山鼻祖王維,早年曾出入王公貴族之門,做過官,經歷了安史之亂后,思想深處的佛學影響使他成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自己取字摩詰,就是來自《維摩詰經》的維摩詰居士。維摩詰是佛門弟子,欲過著世欲貴族的享樂生活,而這正是王維所向往的。王維所作的《輞川圖》,山谷郁郁,云水飛動,宅居置于山野環(huán)抱之中。此畫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士大夫的退隱生活。

  早期的文人宅園大多建于山川田野之中,以自然園林景觀為主。這種田園式園林除了道家性靜專一的思想,即把精神的怡然閑適與心理的虛融清凈統(tǒng)一在靜的境界中,還與禪宗以前的佛教思想有關。早期佛教同樣追求澹泊、自然、適意的生活情趣,但更偏向于外在形式,如靜坐獨處、退隱山林、嘯吟風月等,躲進與世相隔的深溪幽谷、田野荒林,用大自然的陶醉來抵御內心的痛苦。

  然而,傳統(tǒng)的隱逸方式要求在幽寂的山野中深居簡出,過著禁欲般的清苦生活,對于大多數士人來說,實難做到。山居雖好,但遠離市朝,亦難以滿足士人向塵世?望。既要坐享山村之美,又不愿脫離塵世,于是產生了“朝隱”思想。南禪宗直指本心,認為只要“心非天地”、“心地天癡”、“心地天亂”便是戒、是慧,而外在行跡都是次要的。南禪宗的理論為士人的縱情聲色大開了方便之門。朝隱不求遁跡深山,只要在城郊山水之地,甚至于城中僻地修建園林,便可成為人工山水中的“隱士”。因此,隱居亦可于市朝之中。

  蘇州四大名園《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之一的拙政園,是在明正德初年,御史王獻臣因官場失意,辭官回鄉(xiāng),占用道觀廢址和大弘寺來營造的園林。王因仕途不得志,遂以西晉潘岳自比,取潘岳《閑居賦》“庶浮云之志,筑室種樹,……灌田鬻蔬,……此亦拙者為政也”句意,題園名為“拙政園”,意為“笨拙人”只能把筑室種樹、澆花賣菜作為政事,用以嘲諷“聰明人”是把升官發(fā)財作為政事。它反映了士人在仕途失意時聊以自慰的心情。蘇州另一名園網師園,主人是曾當過侍郎的史正志,時稱“萬卷堂”,帶有花圃,號“渝隱”。清乾隆年間,此園為宋宗元所得,移名“網師園”。所謂“網師”,即“漁翁”之別稱,仍含“隱”之本意,以標榜其清高。

  園林藝術的創(chuàng)造,使士大夫們既可出世隱居于城市山水林間,修心養(yǎng)性;又可入世闔家歡聚,進行社交往來。融通了“出”與“處”,“兼濟”與“獨善”的人生哲學和生活方式。白居易的“人間有閑地,何必隱林丘”,道破了這種禪意的人生情趣與文人園林興起的精神聯系。離官回鄉(xiāng)筑園,將園林置于交通便利及鬧市附近,易于了解社會動態(tài),也便于再度復出。廣東東莞可園,為清代廣東四大名園之一,園主人的清末東莞埔廈村人張敬修。咸豐年間,張敬修任廣西按察使,因屢敗于陳開領導的天地會起義軍,于是被罷官,還鄉(xiāng)后建造可園,全園未竣工,張又被清廷起用,于是又離園上任,直至后來因病返回。

  山林之趣仍是士大夫所追求的,王維有詩曰:“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朱熹也有“歸把釣魚鉤,春晝五湖煙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盡悠悠”的詞句。這種平淡悠然的心境追求和林泉之趣,已深深地沉淀于中國士大夫的生活中。城市宅園興起之時,宅園的“山林”意識也隨之體現出來。蘇舜欽《滄浪亭》一詩中有:“一徑抱幽山,居然城市間”、“跡與豺浪遠,心如魚鳥閑”之句,描繪了城市宅園給人心神的閑靜和恬淡。體驗到“獨繞虛亭步石?,靜中情味世無嘆”之感。這與王羲之時代那種主要以親身登臨,遍游名山大川,在大自然山水中暢游為樂的趣味大不一樣。治園目的是看重恬淡自適與閑靜,片山勺水,一花一木也能導致內在心性的舒展,有池邊小路供以閑步,有林石能隨意弄琴自娛便足矣,這種園林趣味的變化是隨士大夫人生哲學的發(fā)展而變化的。

  禪的精神實質就是要人不向“外”尋覓,而要向“內”體悟自己的生命本性。只要心性慮空自在,無所束縛,處境不染,便可處處得法、時時在道。不管自己實際位于何處,都能在自己的內心世界構筑一片安然自在的天地。自然脫俗的情懷不必靠跡寄荒野來實現,也不必非要山環(huán)水繞的園林環(huán)境所依托,只要片石勺水,從花數竹,即使身處鬧市,也能達到進退自如、寧靜自然的野逸境界。這心性境界,是不依賴外界環(huán)境的,而靠恬靜和澹泊的心去獲得。士大夫們傾心于這種精神天地,立足于自己的心性之中,在有限的空間形態(tài)中求得一己性情的自得自適。是借有限的物質實體組成的空間,構建出精神的無限天地。

四、禪理與文化園林的審美因素
  禪宗雖然是宗教哲理,但禪學的基本思想與藝術審美觀有著相近和相似之處,盡管其本身是宗教體驗而非純粹的審美感知。禪悟所求與審美境界相似,要人擺脫千般計較,萬種索求這些外在束縛與迷亂、在萬象之中直覺體悟生命的原本面目,從而達到精神的圓滿與永恒。藝術審美體驗是超功利、超知解的,而禪悟與審美感受有著相近之處,這種性質是禪向藝術滲透的內在因素,也是禪文化與中國園林藝術發(fā)生聯系的契機所在。

  唐宋以來,禪宗普遍滲透到士大夫中間,影響其人生態(tài)度和生活情趣,以清凈淡泊之心性而隨緣任何,以心性之常去應付世間滄桑,文人士大夫追求平淡清深、幽雅脫俗的意境美。莊、禪融合而形成的逍遙物外、超越名相、適意達性的心靈世界,是文人園林創(chuàng)造空靈雋永意境之基礎。文人園林的境界是與禪境相通的。平凡、樸實卻又微妙、精深,在這樣的園林境界中,文人士大夫所獲得的不單是身心之樂,而且能夠寄他們的精神理想得其心源,游心適意。

  禪境是直指心性本體的,只要明心見性,即可成就佛境,禪境實質上就是心境?!靶摹痹谥袊鴤鹘y(tǒng)哲學里,表示著人的內心世界、自我意識、思維情感等。心理活動,“心”即是認識物、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藝術品的主體,又是統(tǒng)攝五官感受、控制思想行為的主宰。一系列心理范疇,如情、性、志、意、思、想、感、悟等等,都由“心”演生?!睹献印费?“心之官則思”;《列子》曰:“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唐代詩人劉長卿概括“心”的創(chuàng)作功能時說:“心境萬象生,文鋒眾人服。”

  情則是中國傳統(tǒng)美學本體論的重要范疇之一,指人的本體在現實境遇中生發(fā)的內心波動,包括感受、欲望與種種心態(tài)。禪的思維方式對園林藝術的影響,表現為追求觸景生情。在禪境濡染下,文人士大夫追求的園林美不只是單純的物質空間形態(tài)的創(chuàng)造,更重要的是注重由景觀引發(fā)的情思神韻。在園林中,山水、花木及建筑的形態(tài)本身并不是造園的目的,而由它們所傳達或引發(fā)的情韻和意趣才是最根本的??梢哉f,中國園林的獨特魅力在于不僅僅是為人們提供一處優(yōu)美的景觀環(huán)境,或是消遣的娛樂場所,而是傳情表意的時空綜合藝術。通過有限的園林具象來表達微妙深遠、耐人尋味的情調氛圍,使游賞者睹物會意。

  情為主,景是客,情景交融,相輔相生,構成園林藝術的原質要素。清代王夫之曾曰:“情、景各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姜齋詩話》卷二)南宋詩論家范希文也說:“景無情不發(fā),情無景不生?!眻@林風景,是自然山水的藝術集成,是染上了人的感情色彩的審美群象。園林這種“象外之象”的審美意蘊是豐富多彩的,包括藝術形象與情境的朦朧美、沖淡美、含蓄美以及超越世俗的人格美。

  為了豐富空間的美感,在園林建筑中采用了各種手法來組織空間、創(chuàng)造空間、甚至強化空間的感觀效果。如借景、對景、分景、隔景等等。園林的結構布局,常常用回廊、花墻、將大園分隔成若干小的景區(qū)。理水疊石,使山路迂回盤旋,曲水深入山澗,光影明暗變幻,形成山水交融、層次豐富之景觀。通過時間變化、空間變化、景色變化來產生情意,以達到觸景生情。如沈復《浮生六記》所曰:“大中見小,小中見大,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或藏或露,或淺或深,不僅在周回曲折四字?!眻@林中動靜交織,亦是一番趣味,如山靜泉流、水靜魚游,花靜蝶飛,石靜影移等等。

  為了創(chuàng)造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園林意境,除了采用上述借景、分景、隔景等實景處理手法來組織空間,擴大空間外,而且重視聲、影、光、香等虛景形成的效果。園林意境的產生,是虛實的結合,情景的結合,不但有景,而且有“聲音”、“光影”、“香味”這種景外之景,從而達到增加景色的層次。古詩詞中常有這種虛景而生的意境描述:“留得殘荷聽雨聲(李商隱);“柳外輕雷池上雨,雨聲滴碎荷聲”(歐陽修);“云破月來花弄影”(張先);“粉墻花影自重重,簾卷殘荷水殿風”(高濂)等等。

  金圣嘆在《杜詩解》中指出:“境”字與“景”字不同,“景”字動,“境”字靜,“景”字在淺入面前,“境”字在深入眼底。王國維也說:“境非獨謂景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文人士大夫在園林景物中寄托了更深層情欲,追求象外之意趣、神韻,使物境與心境融為一體,啟動人的心靈的主觀能動性。園林的意境是借助于景物而構成,使景生于象外。所以,園林置景總是盡可能多地釀成一種心里氛圍或情韻氛圍,使人涉足成趣,從有限的物質而直悟到無限的生命境界??梢哉f,意境美的創(chuàng)造強化了中國園林的精神內涵與精神功能。
發(fā)布:2007-07-29 10:50    編輯:泛普軟件 · xiaona    [打印此頁]    [關閉]
相關文章:

泛普工程項目管理軟件系統(tǒng)其他應用

項目管理工具 禪道項目管理軟件 夢龍項目管理軟件 微軟項目管理軟件 裝飾管理系統(tǒng) 裝修預算軟件 項目計劃軟件 項目進度管理軟件 軟件項目管理工具 材料管理軟件 工程項目管理軟件系統(tǒng) 項目管理系統(tǒng) 施工管理軟件 建筑工程項目管理軟件 工程管理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