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jiān)理公司管理系統(tǒng) | 工程企業(yè)管理系統(tǒng) | OA系統(tǒng) | ERP系統(tǒng) | 造價咨詢管理系統(tǒng) | 工程設計管理系統(tǒng) | 甲方項目管理系統(tǒng) | 簽約案例 | 客戶案例 | 在線試用
X 關閉

高校精品課程網站建設的技術接受實證分析

申請免費試用、咨詢電話:400-8352-114

  摘 要:高校精品課程網站成功的關鍵是學生對該網站的采納和使用。基于理性行為理論、技術接受模型、沉浸理論,分析了影響高校學生接受和使用精品課程網站的因素。通過采用結構方程模型對收集的200份有效問卷數據進行分析,相關分析發(fā)現信息質量、感知有用性是影響學生使用意愿的主要因素,感知易用性顯著影響感知有用性和感知趣味性,沒有發(fā)現感知趣味性對用戶行為的作用。因此,網站管理者要提供高質量的信息,從而改善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提高學習成績并促進其使用,保障精品課程網站的建設成功。
  關鍵詞:精品課程網站;技術接受;信息質量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3)21-0029-04
  一、引言
  精品課程建設是教育部啟動的“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從根本上提高教學質量進而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舉措。[1]精品課程網站是精品課程的載體和表現形式,網站的建設為課程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使學生能充分利用網絡實行資源的共享,支持學生進行在線學習、自主探討和協(xié)作討論等。因此重視教學資源的建設和完善,加強課程網站的輔助教學功能。
  高校和各級教育部門提供了大量的資助經費用于精品課程網站的建設。我國高校精品課程網站經過幾年的發(fā)展已具有相當的規(guī)模,幾乎90%以上的高校都有了自己的精品課程網站,但其在具體應用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網站資源大多是與課程相關的教學大綱、ppt課件等;BBS、Blog等作為學生和教師互動的平臺,在運行中幾乎無人問津;多數網站的訪問量很低。[2]精品課程網站建設的核心價值在于學生的接受和使用,但由于缺乏用戶接受,精品課程網站并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二、精品課程網站技術接受研究的理論基礎
  用戶的態(tài)度是影響使用信息技術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學生對精品課程網站的態(tài)度和使用意愿有助于創(chuàng)建一個更好的網絡教學環(huán)境。測量用戶對信息技術的態(tài)度可以分為三個方面——情感因素、認知因素和行為因素。情感因素(如感知愉悅)、認知因素(如自我效能和感知有用性)都對行為因素(如使用精品課程網站的行為意愿)有正向的影響。[3]因此,研究學生使用精品課程網站的影響因素可以借鑒不同學科的理論。
  1.理性行為理論
  許多學者研究了用戶態(tài)度、意向與行為之間的關系,并且建立了一些態(tài)度、意向和行為關系的理論模型,其中尤以Fishbein和Ajzen提出的理性行為理論最為著名。[4]根據理性行為理論,個體的實際行為(actual Behavior,B)是由行為意愿(Behavioral Intention,BI)直接決定,而行為意愿又由個體對采取該行為的態(tài)度(Attitude toward behavior,A)和主觀規(guī)范(Subjective Norms,SN)共同決定,即個體依靠理性的對特定事物的態(tài)度來做內部判斷,依據社會的準則來權衡,在進行判斷和權衡后才會形成接下來的行為。模型的基本理論框架如圖1所示。

  理性行為理論是一個通用的模型,它沒有明確表明用什么信念來解釋某一特定行為。也就是說,該理論模型中的信念是一個籠統(tǒng)的概念。因此,在使用該理論模型時,研究人員應該首先確定研究對象的主要信念。該理論普遍用于解釋各種人類行為,因此它也同樣適用于用戶對信息技術的行為的理解。該理論用于信息系統(tǒng)研究的一個有利方面,就是它提出任何因素只能通過對態(tài)度和主觀準則的影響來間接影響系統(tǒng)使用行為,這就使人們對行為的合理產生有一個清晰的認識。[5]雖然理性行為理論在信息系統(tǒng)研究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在信息技術接受行為的解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該理論嚴格的適用條件以及主觀規(guī)范對接受行為的影響還沒有在實證研究中取得一致的結果,因此有必要對該理論進行進一步修正和擴展。
  2.技術接受模型
  為了深入探討信息技術的接受問題,Davis以理性行為理論為基礎,吸收了期望理論模型、自我效能理論等相關理論中的合理內核,提出了技術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簡稱TAM),模型如圖2所示。[6]該模型在理性行為理論的基礎上,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將原來變量間的關系加以適當的調整,使其更簡潔地來描述和解釋信息技術的接受程度。理性行為理論強調態(tài)度和主觀規(guī)范共同影響行為意愿,意愿進而影響個體行為。而Davis認為,當行為是指對技術的接受行為時,態(tài)度比主觀規(guī)范有更強的影響力,因而提出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PU)和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PEOU)兩個信念要素,并認為這兩個信念決定用戶對技術的態(tài)度,態(tài)度進而影響行為意愿,同時感知有用性也會對行為意愿產生直接影響。此外,根據以往對信息系統(tǒng)的相關研究歸納出一個外部變量的影響因素,認為它會對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兩個信念產生影響。


整本閱讀整本下載 全年訂閱
發(fā)布:2007-03-30 12:21    編輯:泛普軟件 · xiaona    [打印此頁]    [關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