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jiān)理公司管理系統(tǒng) | 工程企業(yè)管理系統(tǒng) | OA系統(tǒng) | ERP系統(tǒng) | 造價咨詢管理系統(tǒng) | 工程設計管理系統(tǒng) | 甲方項目管理系統(tǒng) | 簽約案例 | 客戶案例 | 在線試用
X 關閉

教育信息化:怎樣從“盆景”到“滿園花香”

申請免費試用、咨詢電話:400-8352-114

  你有沒有見過這樣的課堂?

  沒有傳統(tǒng)的黑板和粉筆,學生手里小小的Ipad,能裝進所有的教材、習題和作業(yè),老師只要輕點鼠標,就能看到全部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甚至,碰到抽象難講的知識點,還可以通過先進的電子白板和演示屏,播放立體圖片、視頻資料,幫助理解。短短的40分鐘,充滿現(xiàn)代化氣息的教室里,老師循循善誘,學生興致盎然。

  日前,在哈爾濱市香濱小學,一堂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數學課讓參加全國教育信息化現(xiàn)場觀摩活動的教師代表贊不絕口,同時也引發(fā)了一場大范圍的爭論——

  探索十余年,究竟該如何看待教育信息化?不少地方的教育信息化和課堂教學為何還是“兩張皮”?教育信息化,怎么才能真正沖破教與學的“圍墻”?

  課堂:從“一張嘴”到“聲光電”

  “同學們,我看到課下有很多同學在課堂平臺上傳了和家人秋游的照片,到處都是美麗的秋色。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畫一畫迷人的秋天!”

  香濱小學美術老師曹慶杰話音剛落,一雙雙興奮的小手就忙活了起來。打開軟件,就好像支起了畫架,水彩、素描、粉墨,孩子靠超凡的想象力和絢爛的色彩,繪就出一幅幅美麗的哈爾濱秋景。而在隔壁的教室里,四年級的學生正在進行“垂直與平行”的電腦實景模擬,“小明從長安街出發(fā),經過東三環(huán)、朝陽門外大街,最終到達東直門外大街。該怎么走?”

  和傳統(tǒng)課堂大不一樣,在這里,孩子們最不愿意聽到的,竟然是下課鈴聲:主動學習的勁頭足了,對知識點的掌握更牢靠了,原本矗立在教與學之間的“圍墻”也有了松動。

  “教育信息化是一個時代的聲音,不可回避,也不可逆轉。”這種改變,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長、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進辦公室副主任雷朝滋形象地稱之為“從‘舞臺劇’到‘大片’的跨越”,“傳統(tǒng)課堂如同‘舞臺劇’,靠的是教師的表演技能和灌輸水平,很多時候不得不搞題海戰(zhàn)術;信息化教學就像一部‘大片’一樣,運用聲光電、虛擬仿真、動漫等技術,創(chuàng)造了更加豐富、更加多樣化的表現(xiàn)手法,讓學生更有興趣,能真正聽明白,探究明白,做到知其所以然。”

  同時,這樣的改變,還承擔著擴大優(yōu)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重任。

  信息化教學觀摩活動現(xiàn)場,一位小學老師展示了一場特殊的“電視直播”:相距35公里的城市和農村學校通過異地同步課堂,實現(xiàn)了不同班級師生的同步學習討論。信息化技術把優(yōu)質教育資源送到農村,解決了師資不夠的問題,也搭建起了城市老師和鄉(xiāng)村老師的即時討論平臺。

  瓶頸:“很多人寧可不要好處,也不想付出代價”

  可就是這樣的好做法,在具體推廣中,卻仍然碰到不少軟釘子。

  觀摩課剛剛結束,就有基層老師提出這樣的質疑:“這樣一節(jié)課上下來,對老師把控力要求太高。是不是很難常態(tài)化?”還有更多的問題,植根在人們根深蒂固的思維里——“按照傳統(tǒng)教學方式,孩子的中考、高考成績已經很好了,為啥還要信息化?”“信息化到底對教學有多大用,是不是做做樣子?”……

  “有的西部職校連自己的學生、資產都數不清,還有的地方干脆把配備的電子白板當黑板、把PPT當板書。”雷朝滋坦言,這一連串的困惑,正是不少地方教育信息化難以真正發(fā)揮作用的掣肘所在,“信息化帶動教育變革,從香濱小學的實踐中,已經看出了端倪,希望能對其他地方有所借鑒。”

  “很多人寧可不要好處,也不想付出代價。”在教育部數字化學習支撐技術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鐘紹春看來,問題的源頭不在于資金、設備,而在于認識,“目前,在教育信息化教學上,很多老師的應用定位多是支持原有的教學思路,學會知識和做題,忽略了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yǎng)。在過去的十幾年中,課程改革主要集中在學習方式方法方面,盡管強調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但是在課程教學中很難落實。從這個角度來說,課堂教學需要變革,但在常規(guī)教學條件下,幾乎是無法進行的。”

  “要想真正給教育教學帶來革命性的變化,需要思考教育本身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思考信息技術的應用,即破解時需要的條件,哪些是常規(guī)條件支持不了的,信息技術是否能夠支持,如何支持。既不能低估信息化的作用,更不能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鐘紹春強調。

  變革:絕不把信息化做成“盆景”,更不能“簡單平移傳統(tǒng)教學模式”

  “教育信息化不是比誰家資金投入多、硬件全、設備好,用得對才是用得好,歸根結底是看如何教得更高效、學得更有意義,讓學生通過學習的過程培養(yǎng)能力。”香濱小學校長孫唯介紹,經過多年探索研究,該校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從傳統(tǒng)課堂的15分鐘上升到30分鐘,甚至更長,學習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教法‘千人千面’,信息化教學也應如此。教師要當建設者、創(chuàng)造者,絕不能只當使用者。‘舞臺’升級了,‘導演’的功力也要加強。”對于不少教師的困惑,雷朝滋直言這對教師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并不是每一堂課都要用到信息技術,要準確定位傳統(tǒng)課堂和信息技術的分工,互相補充。在教學設計上,也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考慮哪種信息手段更好。這既考較教師對知識點的把握,也考較創(chuàng)新能力。”在他心里,只有這樣,教育信息化才不只是一校一地的“盆景”,才能真正發(fā)揮其帶動教育變革的作用。

  “簡單平移傳統(tǒng)教學模式只能白白浪費信息技術。”鐘紹春這樣描述他理想中的課堂,“我們所期望的教育應當是讓學生發(fā)自內心愿意主動學習,盡可能讓學生的智慧得到提升,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輕松、愉快,讓學生高質高效的學習。”在他看來,要破解現(xiàn)有的瓶頸,“要重新定位教育教學各項工作的目標、構建最佳教育教學流程,最后才是應用信息技術支持教育教學活動有效實施。在此基礎上,才能給教育教學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來源:光明日報責任編輯(zhangxuli)
發(fā)布:2007-03-30 12:39    編輯:泛普軟件 · xiaona    [打印此頁]    [關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