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jiān)理公司管理系統(tǒng) | 工程企業(yè)管理系統(tǒng) | OA系統(tǒng) | ERP系統(tǒng) | 造價咨詢管理系統(tǒng) | 工程設計管理系統(tǒng) | 甲方項目管理系統(tǒng) | 簽約案例 | 客戶案例 | 在線試用
X 關閉

管理學理論:真知灼見還是純屬廢話?

申請免費試用、咨詢電話:400-8352-114

西蒙·倫敦

最近,我見了一家重要而成功的技術公司的首席執(zhí)行官,她聲稱從沒參加過管理課程,也沒看過商業(yè)書籍。當我追問她說出最中意的管理大師時,她選擇了《成功人士的七個習慣》(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的作者史帝芬·柯維(Steven Covey)。她根本沒興趣關注德魯克(Drucker)、波特(Porter)、萊維特(Leavitt)等管理大師。她也從來不看《哈佛商業(yè)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

這種對管理研究和理論的輕視態(tài)度,在經理人中并不少見。并非因為他們缺乏智識、精力或求知欲。如果不能充分展示這些品質,你就無法管理一家價值數(shù)十億美元的企業(yè)。不,問題的根源更讓人困擾:許多(也許是大多數(shù))在職經理人把管理理論(即便是摘要形式的理論)基本上看成浪費時間。

這是一個問題嗎?如果是的話,又是誰的錯呢?我們該指責大批管理人員不夠嚴謹,還是該抱怨管理學研究者的理論不實用?

斯坦福商學院的杰弗·普費弗(Jeff Pfeffer)和鮑勃·薩頓(Bob Sutton)在最新一期《哈佛商業(yè)評論》上指出,經理人難辭其咎。當然,也存在許多糟糕的研究。但如果經理人肯花點時間搜尋好的學習材料,就會少一些運轉失常和倒閉的企業(yè)了。我們不該信任單靠經驗管理的經理人,就像我們不該信任忽視臨床試驗的醫(yī)生一樣。

管理學被稱為“實踐”,而非“科學”

對這一論點的明顯反駁是,每家公司都各不相同。醫(yī)生處理的生物機體,在不同個體之間都大體相同。而經理人做決策時所在的組織和戰(zhàn)略環(huán)境,卻總是獨一無二的,更不要說極為不明朗的環(huán)境了。這就是為何管理學被稱為“實踐”,而非“科學”或“專業(yè)”。

荒謬——普費弗和薩頓教授反駁道。是的,經理人在制定行動路線之前,需要考慮其組織的特殊性,正如一個好醫(yī)生要考慮每個病人的病史和個體情況一樣。但這并不是說他們沒有義務對癥下藥,以及掌握最新研究成果。公司正如個體,具有獨特性,但在相當大程度上又是相似的。

哈佛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里斯滕森(Clayton Christensen)也找到了醫(yī)學和管理學之間的共同點。他指出,關鍵的不同是我們的醫(yī)學知識更先進。醫(yī)學研究已延續(xù)了幾百年,而對公司組織的系統(tǒng)研究則只有五六十年。如果管理學看起來很神秘,則只是因為我們的無知。

克里斯滕森教授沒有叱責經理人漠不關心,而是呼吁管理理論研究者(主要是學者和咨詢師)提高自己的水平。在他最近與波士頓大學的保羅·卡萊爾(Paul Carlile)合著的論文中*,他指出,任何學科的優(yōu)秀理論都建立在反復觀察的基礎之上,然后對現(xiàn)象歸類,再注意到相互關系并發(fā)展出假說。這種假說隨后必須通過進一步詳細觀察,以及認真尋找反例的考驗后,才能得出因果關系(因X導致Y)。

優(yōu)秀理論以具體情況為基礎

許多被稱為管理理論的理論,未能通過這種考驗。研究人員沒有仔細分類,就從觀察跳到了假說。要么他們沒有下工夫尋找反證,就從相互關系跳到了因果關系。結果怎樣呢?這些理論要么就是錯誤的,要么是基于危險的一知半解基礎上,因為它們都未能充分研究X導致Y的情況。對克里斯滕森教授來說,優(yōu)秀的理論總是以具體情況為基礎的。

要注意的是,大多數(shù)暢銷商業(yè)書籍并不是以具體情況為基礎的。從《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到《從優(yōu)秀到卓越》(Good to Great),暢銷書的流行都基于這樣一個隱含的觀念,即照搬成功企業(yè)運用的管理技巧會取得成功。他們基本上不考慮,為什么某些做法會在這些企業(yè)扎根,這些條件能否可能被復制到其它地方?因此,“最佳實踐神話”就盛行起來了。

這里有一個基本問題,學術界有在學術期刊上發(fā)表研究范圍狹窄的論文的動機,而咨詢師和作家則有夸大其辭的動機。經理人最需要的,是已故社會學家羅伯特·默頓(Robert Merton)所說的“中層理論”,即一方面足夠寬泛,另一方面又不會變成宏大的概念框架。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有一句著名的話:“相信自己能免受任何知識影響、講求實際的人,通常是一些過時經濟學家的奴隸?!?/P>

換句話說,我們都在使用理論,不管我們是否意識到。只是在好與壞的理論中做選擇。要形成在適當尊重理論和重視實踐教訓之間取得平衡的管理風格,第一步無疑是要學會如何區(qū)分好的理論和壞的理論。同時,如果理論家想贏得聰明的懷疑論者的信任,就需要多出精品,少出糟粕。

*《管理學研究理論建設周期》(Cycles of Theory Building in Management Research),工作論文,作者:保羅·卡萊爾和克萊頓·克里斯滕森,網(wǎng)址:www.hbs.edu/research。

作者電子郵件:simon.london@ft.com。

 

發(fā)布:2007-03-25 11:12    編輯:泛普軟件 · xiaona    [打印此頁]    [關閉]
相關文章:
沈陽OA系統(tǒng)
聯(lián)系方式

成都公司:成都市成華區(qū)建設南路160號1層9號

重慶公司:重慶市江北區(qū)紅旗河溝華創(chuàng)商務大廈18樓

咨詢:400-8352-114

加微信,免費獲取試用系統(tǒng)

QQ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