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jiān)理公司管理系統(tǒng) | 工程企業(yè)管理系統(tǒng) | OA系統(tǒng) | ERP系統(tǒng) | 造價咨詢管理系統(tǒng) | 工程設計管理系統(tǒng) | 甲方項目管理系統(tǒng) | 簽約案例 | 客戶案例 | 在線試用
X 關閉

國內外機構知識庫的發(fā)展現狀

申請免費試用、咨詢電話:400-8352-114

Z21

    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和電子出版技術的完善,開放存取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主要形成了3個分支,即開放存取期刊、學科知識庫和機構知識庫。機構知識庫發(fā)展最為迅速 。

    機構知識庫(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簡稱IR)是利用網絡及相關技術收集、整理和保存一個機構或多個機構所生產的知識產品,形成一個數字形式的學術數據庫,允許機構及機構外的成員通過互聯(lián)網免費或授權獲取使用 。

    機構知識庫將科學研究的過程及其結果作為公共資源發(fā)布和最大限度地支持開放獲取。通過更開放的許可協(xié)議和科學社群規(guī)范允許對已有的工作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重用和修改;使所有信息供人類、機器閱讀;提供開放API,提供基于科學文獻的附加服務甚至多層級更強大的服務。就實踐現實看,其開放落后于其提倡的理念,落后于靠全體網民邊寫邊修改的維基百科,更落后于開放轉載、收錄、評論信息同時,開放朋友關系圈、位置信息的社會化平臺。機構知識庫面臨剛建成或尚未建成,即落伍的境地。

(一)國外機構知識庫發(fā)展現狀與趨勢

    全球機構庫統(tǒng)計網站開放獲取知識庫名錄 (The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簡稱OpenDOAR),提供對機構庫的國家/地區(qū)分布、類型分布、內容分布以及使用軟件情況進行詳細的組合統(tǒng)計分析,并可以各種圖表方式予以展示 。 

圖1 2006-2014年世界知識庫的動態(tài)增長趨勢

    截至2014年4月2日,世界范圍內在該網站注冊的知識庫總數為2616個,其中機構知識庫為2212個 ,占84.56%(見表1) ,與2009年何琳 統(tǒng)計的結果895個相比,在5年的時間里增長1317個。

    從表1可見,OpenDOAR中注冊的機構知識庫從2008年遍及52個國家增加到2014年的89個國家;登記的機構知識庫數量以美國最多,從2008年的206個增加至441個,而占全球機構知識庫總量卻由23%降至20%。

    歐洲的機構知識庫總數達1211家,約占OpenDOAR機構知識庫總數的55%,其中英國、德國、西班牙、法國、波蘭和意大利排名均在前8位。

(二)中國機構知識庫發(fā)展現狀與趨勢

    目前國內外許多高校和研究機構在著手建設或正在建設本單位機構知識庫。國內已建成的有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教育學院、澳門大學、清華大學、廈門大學、浙江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福建師范大學、中國農業(yè)科學院、中國國家科學圖書館及中國科學院下屬的60多家研究所, 還有臺灣機構典藏等機構知識庫 。

    截至2014年4月2日,在OpenDOAR登記的中國機構庫有39家,排名為第15位,與歐美等國相比,差距還很大。中國科學院占有27家(見表2)。由此可見,中國已經建成或正在建設的機構知識庫數量雖然不少,但因penDOAR登記的數量較少,供開放獲取的機構知識庫數量不多。

表2 OpenDOAR中登記的中國機構知識庫列表

    中科院知識庫自2007年開始著手建設。建設完畢后,中科院的100多個研究所將在知識庫中分享其科研成果,并供全民免費閱讀、下載和利用。中科院知識庫專業(yè)而權威,但是對普通民眾來說,要找到這個知識庫,需要知道這個知識庫的名字,并搜索才能找到。雖然是開放的機構知識庫,由于彼此獨立并增加了搜索的門檻,大大降低了科學普及效率,所以仍然處于半開放甚至封閉的狀態(tài)。

    觀察2006年至今中國機構知識庫的發(fā)展狀況可見,機構知識庫數量自2012年開始迅速增加,之后一直處于平穩(wěn)的增長趨勢,見圖2

圖2 2006-2014年中國知識庫的動態(tài)增長趨勢

(三)機構知識庫與社會化媒體融合的現狀與趨勢

    縱觀國內外的機構知識庫網站,發(fā)現僅有部分網站具有RSS訂閱或者簡單的review或comments等評論內容,有的在機構知識庫網站首頁建有可參與討論的社區(qū)(communities),提供瀏覽數量的報告等。而其中評論內容為零甚至根本沒有評論版塊的并不少見,比不了維基百科,更不能與Facebook、LinkedIn、Twitter和微博等社會化媒體相比了。

    2013年馮英華等 調查了常州、蘇州和無錫三市7所高校教師使用過Web2.0技術工具的教師認為其具備的優(yōu)勢包括:互動性比例最高,為94.64%;其次為即時性,比例為92.21%;個性化比例為87.83%,人性化為82.02%,多樣化為78.60%,易用性為71.85%,專業(yè)化為66.96%,智能化為62.11%,開放性為41.57%。很多學者開始積極研究機構知識庫與社會化媒體的融合情況,但是目前還未見真正采用了web2.0技術的機構知識庫。

    在機構知識庫社會化腳步遲緩的同時,社會化網絡平臺(媒體)卻在進行數據庫的建設,網上選車、選房、選數碼產品等網購已經普遍。近幾年,社會化網絡平臺(媒體)熱炒大數據,企圖建立自己知識庫王國;大的網絡平臺(媒體),則布局自己的云計算,來對接自己的社會化網絡。

(四)機構知識庫存在問題

1. 缺少出版+大數據+新媒體的多學科交叉背景的產品經理人才

    知識庫和網絡平臺(媒體),分別有互動性(交互性)和數據庫(大數據)的訴求。雙方據于不同概念的背后,是雙方對彼此理念理解的不到位。做知識庫的多是出版和圖書館領域專家,他們對社會化的理解停留在web1.0概念,如互動性方面,不少人是從來不用微博和微信的,對云計算和大數據也停留在了解層面。同樣,搞社會化網絡平臺(媒體)的人士,多是學習和從事通信、計算機、新媒體領域的專家,他們幾乎沒聽說過“開放存取”,對知識庫的理解,也多是停留在數據的檢索和比較,就是談到大數據,也往往是實用主義的。機構知識庫在建設過程中缺少多學科交叉的復合型人才成為國內外機構知識庫構建的瓶頸。

2.機構知識庫團隊成員拓展學習意識淡薄

    從國內外機構知識庫的發(fā)展現狀來看,知識庫和社會化網絡平臺(媒體)基本走著極少交叉,甚至是互不交叉的兩條路,機構知識庫融入基因更先進的社會化媒體的意識淡薄。團隊成員不愿意接受新思潮、新工具,導致團隊進入社會化媒體的整體意識淡薄,從而決定了機構知識庫固守著原來的盈利模式、流程。這也是目前國內外機構知識庫與社會化媒體融合進展緩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3.專家學者對機構知識庫認知不足

    機構知識管理系統(tǒng)在建設過程中,往往由員工逐條上傳信息資源,工作量大,并常常遇到機構內專家學者不理解、不配合的情況,致使知識庫內容完善和更新緩慢,缺乏對用戶的吸引力。當員工只關注提供內容時,卻無法顧忌機構知識庫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服務用戶。服務落后,更加削弱了用戶使用的熱情,導致惡性循環(huán)。

4.缺少研發(fā)盈利模式的產品經理人才

    知識管理系統(tǒng)多是得到政府的資助構建,在后續(xù)的經營過程中,由于缺少專業(yè)的產品經理,沒有成熟的盈利模式,使機構知識庫舉步維艱。按照互聯(lián)網思維,基礎服務不能向用戶收費,但可以向廣告商等第三方公司收費。拓展知識庫的功能、連接多個獨立的知識庫、進行網站改版等等都需要大量經費的投入,沒有盈利,僅靠政府有限的資金支持,很難進入良性循環(huán)。

發(fā)布:2007-03-25 10:05    編輯:泛普軟件 · xiaona    [打印此頁]    [關閉]
相關文章:
長沙OA系統(tǒng)
聯(lián)系方式

成都公司:成都市成華區(qū)建設南路160號1層9號

重慶公司:重慶市江北區(qū)紅旗河溝華創(chuàng)商務大廈18樓

咨詢:400-8352-114

加微信,免費獲取試用系統(tǒng)

QQ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