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jiān)理公司管理系統(tǒng) | 工程企業(yè)管理系統(tǒng) | OA系統(tǒng) | ERP系統(tǒng) | 造價咨詢管理系統(tǒng) | 工程設計管理系統(tǒng) | 簽約案例 | 購買價格 | 在線試用 | 手機APP | 產品資料
X 關閉

競爭的含義

申請免費試用、咨詢電話:400-8352-114



哈耶克專輯之五——競爭的含義

已閱讀1121次

分類: 自發(fā)秩序與公共選擇 制度:形成、變遷與比較 文章提交者: 本站推薦 發(fā)表時間:2002-12-20

哈耶克專輯之五——競爭的含義

有跡象表明,許多經濟學家越來越清楚,他們近年來一直在討論的“競爭”,與普通語言中的競爭不是一回事。然而,盡管有人——如克拉克和馬克盧普——大膽地試圖把討論帶回現(xiàn)實中來,并把注意力引向現(xiàn)實生活,但是,一般人的觀點仍認為,經濟學家普遍使用的競爭概念是有意義的,而商人所使用的是一種濫用。人們似乎普遍認為,所謂的“完全競爭”理論,給判斷現(xiàn)實生活中的競爭效力提供了合適的模式;如果現(xiàn)實的競爭不同于那個模式的話,則依其程度不同,或是不理想的或甚至是有害的。

我認為這種態(tài)度幾乎談不上正確。我將設法表明,這種完全競爭理論的內容,幾乎根本不能稱為“競爭”;其結論很少能用來作制定政策的指導。我認為,這似乎是由于這個理論自始至終假定,那種根據較早期的理論的較正確的觀點,競爭過程有助于產生(或近于造就)的態(tài)勢已經存在,而完全競爭理論所假設的態(tài)勢如果真的存在的話,則它不僅會使所有稱為“競爭”的活動沒有活動余地,而且會使這種活動實際上成為不可能。

如果這一切僅僅影響“競爭”一詞的使用的話,則關系不是很大。但是,經濟學家們似乎通過語言的這種獨特使用,在自欺欺人地使自己相信,他們在討論“競爭”時,言及的是這樣一種過程的本質和意義,這種過程能造就由他們假定其存在的態(tài)勢。事實上,經濟生活中的這種動力幾乎根本未予討論過。

我絕不想在此討論造成競爭理論這種奇怪狀況的原因。在本書的其他部分,我已提出,對于分析個人行為是適宜的并且是必不可少的重復方法,在這種情況下似乎已被不合理地應用到我們必須處理的社會進程這種問題上,在這個社會進程中,許多個人的決策相互影響并必然相互銜接。處理第一類問題的經濟運算(即純粹的選擇邏輯)包括了一種對可能會有的人類的態(tài)度進行分類的構造,并且還向我們提供一種敘述單一計劃中各部分間相互關系的方法。其結論隱含在其假設中,即假設同時為單一頭腦所持有的愿望和對事實的了解,確定了唯一的解決方法。在這種分析中所討論的關系是邏輯關系,它只涉及制訂計劃的個人的頭腦從特定前提引出的結論。

但是,當我們處理許多人都想制訂自己的計劃這一情形時,我們就不能再假設數據對所有的計劃制訂者都相同。所以,現(xiàn)在的問題是,如何使各個個人據以制訂其計劃的“數據”適應他們所處環(huán)境的客觀事實(包括其他人的行為)。雖然在解決這種問題時,我們仍必須利用我們的技術以迅速得出一特定數據組的含義,但我們現(xiàn)在不但必須處理數據組各個個人的數據,而且必須處理必然要包含在不同人們的數據中的連續(xù)的變化過程,并且這一點更為重要。我在前面已經表明,因果因素在此以不同的個人獲得新知識的形式,或以由相互接觸所引起的數據變化的形式出現(xiàn)。

當我們回顧起現(xiàn)代的競爭理論幾乎只是專門處理所謂“競爭均衡”的狀態(tài)時,這與本問題的聯(lián)系就表現(xiàn)出來了。在競爭均衡狀態(tài)中,不同個人的數據都被假設成是互相充分適應的,而需要解釋的問題,是這些數據相互適應過程的本質。換言之,競爭均衡甚至不準備闡明,如果我們發(fā)現(xiàn)了某某情況,就會引起某某結果。它僅限于闡明其中已隱含結論井可能存在的狀況,但并未說明這種狀況是如何產生的。在此,預先簡述一下我們的主要結論:競爭從其本質上說,是一種動態(tài)過程,但其主要特點卻被以靜態(tài)分析為基礎的假設抹殺了。

考察一下任何一本現(xiàn)代的教科書中所列的條件,就可以充分了解,現(xiàn)代的競爭均衡理論所假設存在的情形,其實應該是競爭過程的結果。在這些條件中,大部分不但是分析“完全”競爭的基礎,而且在討論各種“不完全的”或“壟斷的”市場時,都被相同地假設了。這些條件自始至終假設存在某些不現(xiàn)實的“完全”狀態(tài)。不過,為眼前的目的,完全競爭理論是最有用的可供研究的例子。

雖然不同的學者會列出不同的完全競爭的基本條件,但下列條件對我們的目的來說,可能是全面有余了,因為我們將會看到,這些條件并非真正地相互獨立。根據廣為接受的觀點,完全競爭須具備下列先決條件:

1.同種商品由大量較小的銷售者供應或購買者需要,其中無人能以其行為對價格施加可感受到的影響。

2.能自由進入市場,并且沒有其他限制價格和資源流動的阻礙。

3.所有的市場參與者都完全了解相關因素。

我們暫且不問為什么需要這些條件,也不問假設這些條件都具備意味著什么。但我們必須進一步弄清這些條件的含義。在這方面,第三個條件最關鍵,但也最含糊。很明顯,每個市場參與者完全了解影響市場的每件事這一標準,是不可能達到的。我在此將撇開真正的完全了解和預測會使所有的行為癱瘓這一常見的怪事。即使我們假設每個人都了解每件事,也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這也是顯而易見的。真正的問題是,如何才能使現(xiàn)有的知識盡可能充分地被利用起來。所以,擺在一個競爭的社會面前的問題,不是我們如何才能“發(fā)現(xiàn)”懂得最多的人,而是怎樣才能把不計其數的懂得特別適于某一特定工作的專門知識的人,吸引到該特定工作上去。但我們還必須進一步弄清,市場參與者所掌握的是什么樣的知識。

如果我們研究一下某種成品消費品市場的情況,并從其生產者或銷售者的地位出發(fā),我們就會看到,首先,這些人被假定知道該商品的最低生產成本。但這種被假設為一開始就具有的知識,其實是只有通過競爭過程才能發(fā)現(xiàn)的事實的一個主要方面。在我看來,這是一個最重要的方面,在這方面,均衡理論的出發(fā)點假定,只有競爭過程才能解決的主要任務根本就不存在。第二方面的立場也多少與此相似,在這方面,生產者被假定已充分了解各種情況:消費者的愿望和需求,包括他們所需要的貨物和服務的種類和他們所愿意支付的價格。實際上,這些情況不能完全看作是已知的事實,而應看作是通過競爭過程才能解決的問題。

在消費者或購買者方面也存在同樣的情況。在競爭均衡狀態(tài)中被假設為他們所掌握的知識,實際上同樣也沒有理由在競爭過程開始之前就假設是他們已掌握的。他們通過市場活動,諸如廣告等來了解自己所面臨的選擇,而整個市場體制,主要是為傳播購買者據以行動的信息之需要服務的。

倘若我們探詢一下,要是那些條件全部得到滿足,通常稱為“競爭”的活動還有哪些仍可能存在,那么,做為競爭均衡理論的起點的這些假設的奇特性質,就會暴露無遺。在此,也許值得回憶一下約翰遜博士給競爭所下的定義,他說,競爭是“力圖獲得別人也在力圖獲得的東西的行為?!边@樣,在被所謂的“完全競爭”控制的市場上,還有多少在日常生活中適合于這種目的的手段可供銷售者利用呢?我相信答案確實是“沒有”。根據“完全”競爭的定義,為貨物和服務做廣告、對其削價和改進(“使其拉開差距”)等等活動全部被排斥在外,所以,“完全”競爭實際上意味著沒有一切競爭活動。

在這方面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完全競爭理論明確地、完全地排斥當事人之間的一切人際關系。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對于能得到的商品和服務了解得不夠,可以由我們與提供這些商品和服務的個人或公司的來往經驗來彌補。也就是說,競爭在很大程度上是信譽和善意的競爭,這一重要事實能使我們解決許多日常問題。在這里,競爭的作用正好是告訴我們誰為我們服務得更好,即我們能捐望哪一個雜貨商或旅行社、哪家百貨店或旅館、哪一個醫(yī)生或律師能為我們最滿意地解決我們面臨的各種特別的個人問題。顯然,在所有這些領域,競爭會非常激烈,因為不同的個人和公司所提供的貨物和服務決不會完全一樣。正是由于這種競爭,我們才能得到像現(xiàn)在這樣的服務。在這個領域的競爭被說成不完全的原因,實際上與這些人的活動的競爭性質毫無關系,而是由商品或服務本身的性質造成的。如果沒有兩個醫(yī)生會完全一樣,這并不意味他們間的競爭會不激烈,而僅僅意味著他們間的任何競爭程度不會產生那種當他們的服務完全一樣時所產生的結果。把實際上是商品和服務的不可避免的差別說成是競爭的缺陷,掩蓋了一個真正的混亂,而且時常導致荒謬的結論。

雖然假設當事人掌握完善的知識初看似乎是所有完全競爭理論據以建立的假設中最驚人、最武斷的假設,但它實際上只是另一個它據以成立的前提條件的結果,甚至部分地以該前提條件為其存在的理由。如果我們一開始就假設,許多人生產著相同的商品,并掌握相同的客觀設施和機會來生產該商品,則他們確實似乎應該遲早都會知道大部分與判斷該商品市場有關的事實。不但每個生產者都會通過經驗了解到所有其他人也了解到的事實,他也會因此而知道其同行所知道的東西,因而也知道對其產品需求的彈性。各個不同的制造者在相同條件下生產相同產品這一情況,事實上最有利于在他們之間產生完全競爭所要求的知識的狀況。也許這僅僅是指,只有人們對這些商品持相同的看法,這些商品才能在僅僅與我們理解人類行為有關的意義上是相同的。雖然也可能列出一組自然條件,這些條件有利于所有那些涉及相互密切相關的活動的人,了解與他們的決策有關的事實。

不管怎么說,有一點是很清楚的,即事實不會總像許多人至少能生產相同產品時那樣有利于這個結果。經濟體系可分割成各種商品的單獨的市場的概念,畢竟在很大程度上是經濟學家想像的產物,因而當然不是制造領域和個人服務領域的規(guī)律,盡管關于競爭的討論總是提到這一點。其實,幾乎沒有必要再說明:沒有兩個生產者的產品會完全一樣,即使這僅僅是因為它們出廠后必定要放在不同的地方。這些差別是引起我們的經濟問題的部分事實,要是假設它們不存在,也無助于回答這個問題。

完全競爭的許多熱情支持者,出于對其長處的信賴,甚至主張,如果對現(xiàn)有產品品種實行強制性標準化,可以更好地利用資源。現(xiàn)在,有許多人主張,如果合同沒有明白地規(guī)定其它不同的要求,那么在許多領域中就將適于使用一致同意的推薦標準,來協(xié)助推行標準化。不過,這與那些認為不應考慮人們的不同興趣,并且應當壓制不斷的改進試驗以發(fā)揮完全競爭之長處者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把所有的房屋完全建成同一式樣以創(chuàng)造一個完全的房屋市場,決不是一個進步;其它因各個產品的差別而使競爭無法完全的領域也是同樣情況。

如果我們暫時忘掉構成完全競爭理論的基礎的那些武斷假設,并探尋一下,如果沒有兩個商品是完全一樣的,競爭的重要性是否就降低了,這樣,或許我們就能更多地了解競爭過程的本質和意義,如果不是由于分析這樣一種情形十分困難,我們值得仔細地考慮一下這種情況:不同的商品無法很容易地分類。但是我們必須處理一個由相近替代品組成的系列,它們中的每一種都不同于其它的,但這種差別又未明顯地使替代停止。分析這種情形中的競爭所得的結果,在許多方面都比分析同一生產完全不同于所有其它商品的同種商品的工業(yè)所得的結果,更符合現(xiàn)實生活的狀況?;蛘哒f,如果沒有兩個商品完全相同這一情況被認為過于極端,那我們至少可以看看這種情況,即沒有兩個生產者生產完全相同的商品,不僅人身服務是這樣,許多制造品市場,如書籍、樂器等等,也是如此。

為了達到我們的目的,我完全不必試圖徹底分析這種市場,而只不過問問,競爭在這種市場中將起什么作用。雖然,在相當大的范圍內結果當然是不確定的,但是市場仍會形成這樣一種價格體系,在這種價格體系中,每種商品的價格正好比其潛在的相近替代品便宜這,本身決不是一件小事,因為除非通過在市場上反復試驗,由每個市場參與者逐步了解到相關情況的方法外,用其他方法甚至無法發(fā)現(xiàn)這樣的一種價格體系。當然,在這樣的市場上,價格和邊際成本間的一致程度,一般只達到對各商品的需求彈性接近完全競爭理論所假設的狀況,或不同商品間的替代彈性接近無窮的狀況。但重要的是,這種情況與作為理想物或目標的這種“完全”標準根本無關。作為判斷競爭成果依據的比較基礎,不可能是不同于客觀事實,并且不能由已知方法帶來的情形,而應該是假如競爭被禁止起作用而會存在的情形。作為標準的不應是達到不可能達到的目標和毫無意義的理想,而是改進假如沒有競爭而會存在的狀況。

在這種情形下,傳統(tǒng)意義上的“自由”競爭的狀況與只有經當局特許的人才能生產特定東西,或價格由當局規(guī)定死,或兩者同時存在的條件下將會存在的狀況相比,會有什么樣的區(qū)別呢?毫無疑問,在缺乏“自由”的狀況下,不但各種東西不可能由那些最懂得如何生產因而能以最低成本生產這些東西的人來生產,而且所有消費者最喜歡的東西(如果他們有選擇余地的話)也根本不可能都生產出來。而且,實際價格與生產這些商品的最低成本也不會有多大關系。事實上,在這種狀況下,生產看和消費者都能作的選擇,以及他們的數據,與競爭下的這種選擇和數據完全不同。

這里的真正問題,不是我們是否會以特定的邊際成本得到特定的商品和服務,而主要是以什么商品和服務能最廉價地滿足人們的需要。所以,在這方面解決社會經濟問題,總是要探索未知領域,試圖發(fā)現(xiàn)比以前更好的做事方法。只要有經濟問題需要解決,就會永遠如此,因為所有經濟問題都是由需適應的無法預見的變化引起的。只有我們未曾預見的以及未曾準備的情況才需要新的決策。如果不需要這種適應,如果在某時我們知道所有變化已經停止,事物將永遠像現(xiàn)在這樣進行,那么,就不會再育資源利用問題需要解決了。

一個掌握了能使他將一商品的生產成本削減50%的專門知識和技能的人,如能生產該商品,并將價格只削減25%,他仍然能對社會作出巨大的貢獻。這種貢獻不僅通過價格的削減,而且通過額外的成本節(jié)約。但只有通過競爭,我們才能設想取得這些可能的成本節(jié)約。即使在任何一種情況下,價格只是低得正好足以使不具備這些優(yōu)勢或其他相當優(yōu)勢的生產者退出生產,以便商品盡可能廉價地生產,雖然許多商品也許以大大高出成本的價格出售,這或許仍是一種除了讓競爭展開之外通過其他方法無法取得的結果。

在現(xiàn)實生活的狀況中,認為任何兩個生產者的地位從來就很難相同的見解,源于在一個變動不息的世界中不可能達到完全競爭理論所注重的長期均衡這一事實。在任一特定時間,某一特定企業(yè)的裝備總是要在很大程度上由歷史的偶然來確定,因此,問題在于,該公司應當最充分利用這種既定的裝備(包括其職工所要有的能力),而不在于倘若給予它無限制的時間來適應不變的環(huán)境時它所應當做的事情。論述“完全”競爭的理論必然會涉及到的長期均衡價格,井非僅僅與充分利用已知的耐用但會枯竭的資源這一問題無關;而且由于過于相信這種長期價格的模式而得出的關于政策的結論,會非常誤人的,甚至是危險的。那種認為在“完全”競爭下價格應等于長期成本的想法,常常導致贊同這些反社會的做法,例如要求有一種保證公平資本利潤的“有秩序的”競爭,以及要求削除過剩能力等。實際上,人們常常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理論上對完全競爭的熱情與實踐上對壟斷的支持,常常會同時并存。

然而,這僅僅是許多問題中的一個。完全競爭理論在這些問題上由于忽略了時間因素,而使自己完全脫離了所有與理解競爭過程有關的東西。如果我們把競爭過程看作是一系列事件的連續(xù)(我們應該這么看),那我們就能更加清楚,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任何時候一般都只有一個生產者能以最低的成本制造某一特定產品,而且他事實上能以低于僅次于他的成功的競爭者的成本出售其產品。但他在試圖擴大其市場時常常被他人趕上,而后來者又會再被其他人趕上而無法占領整個市場……。這樣一種市場顯然決不會處于完全競爭狀況。相反,競爭不但會非常激烈,而且也是使有關產品,在任何時候都能以已知的最廉價的方法供應給消費者的關鍵因素。

當我們把這種“不完全”的市場與一個相對較“完全”的市場,譬如說谷物市場,相比較時,我們就更能看出作為整個論述之基礎的區(qū)別——作為不能為人類的活動所改變的某一情形的基礎的客觀事實,與人們用似使自己適應這種情形的競爭活動的性質之間的區(qū)別。如果我們有這樣一個高度組織化的某種商品市場,其商品完全標準化,并且由許多生產者生產,就像上述后者(谷物市場)的情況那樣,則很少有競爭活動的需要和余地,因為競爭活動可能會造成的狀況,在一開始就已經滿足了。在這種市場上,生產該商品的最好的方法,以及這種商品的特性和用途,一般都幾乎是同等程度地為所有市場成員所掌握。任何重要變化的消息傳播之迅速,對這個變化的適應之快,通常使我們簡直忽視了在這些短暫的轉變期里所發(fā)生的事情,并使我們不去比較存在于此前和此后的兩種準均衡狀態(tài)。但是,正是在這短暫的、被忽視的期間里,競爭的力量起了作用并表現(xiàn)出來;而且,如果我們想“解釋”隨之而來的均衡,我們必須研究的正是在這期間的事件。

只有在一個適應比變化相對緩慢的市場上,競爭過程才是在不斷運轉的。雖然適應慢的原因可能是競爭不夠,如由于特殊的障礙阻止商品進入交易,或由于天然壟斷特性的一些其他因素等等,但適應緩慢決不必定意味著競爭弱。當準替代品種類繁多,而且變化迅速時,如果要花好長時間才能找出可供選擇物的相對長處,或如果對一整類的貨物或服務的需求,只是不規(guī)則地間斷出現(xiàn),則即使競爭相當激烈,調節(jié)也必定是緩慢的。

形成這種狀況的客觀事實與人類對其反應的特征之間的混亂,很容易掩蓋掉這樣一個重要事實,即競爭所處的環(huán)境越復雜,或越“不完全”,競爭就越重要。事實上,競爭遠非只有在“完全”時才是有益的。我傾向于主張,在商品或服務的性質使其不“可能開創(chuàng)一個理論意義上的完全市場的領域時,競爭更為必要。不完全競爭的不可避免,不能作為反對競爭的理由——就像任何其它問題難以育完善的解決,不能作為干脆反對任何解決嘗試的理由一樣,或者像健康難以完善不能作為反對健康的理由一樣。

在那種由于我們的需求和知識在不斷地變化,或者由于人們的技能和能力差異巨大,因而不可能有許多人提供相同的產品或服務的環(huán)境中,理想的狀態(tài)不可能是要求大量的這種產品和服務都一樣的狀態(tài)。經濟問題是一個如何充分利用我們現(xiàn)有的資源的問題,而不是假如情形與現(xiàn)實不同,我們該怎么辦這樣一個問題?!胺路稹庇幸粋€完全的市場存在而談論資源的利用,是毫無意義的,如果這意味著資源一定得不同于其現(xiàn)在這樣;如果我們的任務必須是充分利用現(xiàn)實世界中的人們所具有的知識,則討論假如有人具有完善知識他會做什么,也是毫無意義的。

贊成競爭的論點并不依據那種完全競爭條件下所存在的狀況。盡管當客觀事實使競爭可能接近完全時,這也會保證資源的最有效利用,雖然去除競爭的人為障礙有各種情形,這卻并不意味著競爭不能和任何已知的其特性不完善的手段一樣使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即使自由進入市場僅能保證,在任何時候商品和服務都以當時歷史條件下的最低日常資源消耗進行生產:即使消費者必須為這些商品和服務支付的價格非常昂貴,但剛好低于僅次于此的能滿足具需要的方法的費用,我認為,這仍超出了我們對其他體制所能作的期望。決定性的方面仍是這個基本點:如果沒有政府行為能設置或拆除的人為障礙,則任何商品或服務就不可能以局外人若進入該領域便能指望從中獲得超額利潤的價格供應。

所有這些都給我們一些實際的教誨,我們應該更少地操心某一特定場合的競爭是否完全,而更多地操心到底有沒有競爭。被各個工業(yè)的理論模式所掩蓋的是,有競爭與沒有競爭間的鴻溝要比完全競爭與不完全競爭間的鴻溝大得多??墒窃谟懻撝?,目前的趨勢往往是不容忍“不完全”,而對阻止競爭緘默不言。通過研究競爭被有意壓制時通常出現(xiàn)的結果,比通過注視實際競爭中的缺點(在不符合實際情況的理想眼里的缺點),我們或許能更多地了解競爭的真正意義。我在這里特意說“競爭被有意壓制”而不只是“沒有競爭”,因為只要競爭沒有在國家的幫助或縱容下受到完全的壓制,一般來說它總是在起作用,即使這種作用可能是緩慢的。經驗已經證明,壓制競爭通常引起的弊病,決不能與競爭不完全可能帶來的弊病同日而語。比價格可能會與邊際成本不一致更為嚴重的是,有了強大的壟斷,成本會大大地提高。然而,基于較高效益的壟斷,其危害是比較小的,只要保證一旦其他人在滿足消費者需要方面效益更高,該壟斷立即消失。

最后,我想暫時回到我的出發(fā)點,并以更普遺的形式來重申重要的結論。競爭主要是一個形成意見的過程:通過傳播信息,它帶來了經濟體系的統(tǒng)一和連貫,而這是我們把它作為一個市場的先決條件;它創(chuàng)造出人們對于什么是最好的和最便宜的看法;而正是由于它,人們所了解的可能性和機會至少像現(xiàn)在了解的那樣多。所以,競爭是一個涉及數據不斷變化的過程,它的重要性也就必然完全被任何視這些數據為恒定的理論所忽視。


發(fā)布:2007-07-11 12:06    編輯:泛普軟件 · xiaona    [打印此頁]    [關閉]
相關文章:
目標計劃管理軟件
聯(lián)系方式

成都公司:成都市成華區(qū)建設南路160號1層9號

重慶公司:重慶市江北區(qū)紅旗河溝華創(chuàng)商務大廈18樓

咨詢:400-8352-114

加微信,免費獲取試用系統(tǒng)

QQ在線咨詢

泛普知識管理系統(tǒng)其他應用

信息管理系統(tǒng) 桌面日程安排軟件 日程管理軟件 知識管理系統(tǒng) 時間管理軟件 目標管理軟件 計劃軟件 任務管理軟件 工作流管理系統(tǒng) 工作計劃軟件 工作日志管理軟件 工作任務管理軟件 協(xié)同管理軟件 協(xié)同OA